网上有关“西方民族概念中最早出现民族一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西方民族概念中最早出现民族一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民族”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在《伊利亚特》第一节“内哄”中,就有“山居民族”“整个民族”的说法)。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他在《历史》一书中约有二百多处使用了民族一词。民族与“地域、语言、性格、风俗、宗教”有关。1851年意大利学者马齐提出土地、起源、习惯、语言的统一。
1852年瑞士德国政治理论家布伦奇里提出地域;血统;肢体形状;语言;文化;宗教;风俗;生计八方面特征。
中国古代的民族概念:
在“人”、“种”、“族”、“氏”、“部”等词汇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族”或“族类”。如《左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在“族”与“族类”的表述中,即包括了不同的“族”在地域、语言、习俗、心理、信仰等方面相互区别的含义。
近代以来“民族”一词在我国的广为使用:
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广为使用自19世纪末开始,且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潮的兴起、民主革命的进程、中华民族的觉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882年,王韬在《洋务在用其所长》一文中率先使用“民族”一词。尔后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李达等人也广为使用,并有不同的解说。
中国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阶段和每一阶段的成果
1、民族是由带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部落联盟——种族发展而来的,但民族并不等于种族。
2、国家是民族发展到古代民族形成时期,由于阶级的出现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机构,国家可由单一民族组成,也可由多民族组成。
民族不是一种社会组织机构,而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所以,民族并不等于国家。
3、任何人都必然隶属于某一民族,是某一民族的成员, 不是民族成员的人是不存在的。
扩展资料
民族史学家一般认为:自从猿进化为人,并逐步由原始群发展演化为血缘家族、氏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部族),在此基础上,人类社会的早期的“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原始民族便在人类史前的蒙昧时代的高级阶段和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开始形成了。
随着人类历史的推进,原始民族逐渐演进为古代民族和现代民族。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无论是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还是现代民族,尽管其每个历史阶段有其不同的含义,但正像斯大林为民族下的定义那样“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伴随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在古代民族形成时期,由于阶级和国家形态的出现,世界上便出现了单一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
中央电视台——民族教育概念的涵义
谁最先提出“中华民族”这一称谓
4
最早:南朝顾欢《夏夷论》
中国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的来源:西方——日本——中国
(三)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民族概念
(四)马克思主义民族概念
1913
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
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二、中国***的民族六个基本特征
(一)构成民族的
6
个基本特征:
1.
共同历史渊源(
A
地域渊源(共同地域)
、
B
族体渊源(共同族
源)
)
2.
共同生产方式;
3.
共同语言;
4.
共同文化;
5.
共同风俗习惯;
6.
共同心理认同(
A
成员对民
族整体、
B
民族成员之间)
(二)中国***六个基本特征理论的特点:内容丰富、表达通俗、归纳科学。
(三)民族基本历史类型
1
.三大属性:
A
自然属性;
B
社会属性;
C
生物属性
2
.分类的依据:
A
民族属性(
3
个)
、
B
民族特征(
6
个)
3
、具体分类:从自然属性分: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
从社会属性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第二节
民族与宗教
一、民族与宗教的区别
1.
是不同的社会现象:
民族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属社会历史范畴;宗教是观念形态,属思想意识范畴。
2.
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不同
二、民族与宗教的联系
有的民族全民族信仰宗教;
宗教在一些民族的形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宗教对一些民族的特征有重要影响。
第三节
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
一、民族结构
民族结构的内容: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意识结构。
民族结构的特点:整体有机性;相关同步性;相对稳定性;自动调节性;动态开放性;调控可塑性。
民族结构的社会作用:
1
.民族发展的最大动力在于民族自身的内部活力;
2
.民族内部结构对民族关系有重大的影响。
二、民族素质
内容: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意识素质、身体素质
特点:群体性;积淀性;传承性;变异性;综合指标性
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关系:
第四节
中国的民族识别
一、民族识别的必要性
第一,民族识别是党和国家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第二,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
第三,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
5
第四,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的凝聚力,推动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民族识别的依据
1.
民族特征
;
2.
民族源流
;
3.
民族意愿
;
4.
就近认同
三、实践的三个阶段
(一)三阶段
:
1.
第一阶段(
1950
—
1954
年)
2.
第二阶段(
1954
—
1965
年)
3.
第三阶段(
1978
—
1987
年)
(
二
)
恢复和更改民族成分的规定
思考题:
1.
民族与宗教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2.
简述中国***提出的民族的六个特征。
3.
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民族识别?
4.
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是什么?
5.
简述民族结构和民族素质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民族发展的规律
民族发展规律
:
产生——发展——消亡
第一节
民族的产生
一、形成的基本条件
条件:内在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产品交换发展
外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
形成时间:在原始社会末期(野蛮时代高级阶段)进入阶级社会时形成的。
二、形成的基本规律
一般规律(原生形态民族)
: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从血缘到地缘)
特殊规律(次生形态民族)
:同源异流;异源同流
第二节
民族的发展
一、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
(
1
)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决定性因素
(
2
)
阶级斗争
——
非常重要的因素
(
3
)
民族精神
——
重要动因
纵向:奴——封——资——社(质变)
横向:在特定历史阶段上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民族特征方面的发展。
(量变)
基本内容:
1.
民族经济发展
2.
民族政治发展
3.
民族文化发展(交流与交融)
4.
民族人口发展(通婚)
二、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
内因:民族属性——自然、社会、生物;民族结构——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家庭、人口;民族
素质——科文、思政、心意、身体。
外因:民族关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三、基本规律
6
一般过程
基本模式:常态、异态、跳跃
基本趋势: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民族发展中,一方面是民族趋同的趋势,另一方面是民族性增强的趋势。在
社会主义的民族发展中,出现了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的趋向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性日益增多的趋向。
第三节
民族的消亡
一、民族同化
概念:民族在自身发展和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性,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
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类型: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民族特权进行的。
自然同化:是指各民族在长期密切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特点:
1.
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
2.
民族同化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并存。
3.
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
4.
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因此民族特征的消失标志着民族同化的完成。
5.
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
二、民族分化与组合
民族分化(同源异流)
、
民族组合(异源同流)
三、民族融合与消亡
民族融合、民族消亡的含义:
民族融合
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
最终导致民族特征、
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别的完全消失。
民族消亡
,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和,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民族融合的特点:
1.
民族融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
民族融合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3.
民族融合将是一个自然渐进的过程
4.
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辨证统一的结果
5.
民族融合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民族消亡的条件和一般规律
:
阶级消亡——国家消亡——民族消亡
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和的区别:
1.
发生的时间不同
;
2.
发生的范围不同
3.
发生的结果不同
4.
实现的途径不同
“民族”一词,是一个外来词汇,是在19世纪末叶从日本传入中国的,在“民族”一词传入中国后,产生了“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
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通过对欧洲世界史著作的评介,破天荒地使用了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并将中国民族的演变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
“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
“第二,中世史,自秦统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激烈之时代也”;
“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
梁启超在这里反复用了三个“中国民族”,而且从宏观上勾勒出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显然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
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其云:
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
随后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其云:
“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
由“保种”、“民族”到“中国民族”,再到“中华”和“中华民族”,梁启超基本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的创造。这是目前所见到的关于“中华民族”的最早词汇,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1907年,继梁启超之后,晚清著名立宪派代表杨度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一词的早期使用者。
关于“西方民族概念中最早出现民族一词”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春绿]投稿,不代表奇思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7416.cn/shkx/202502-9952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奇思号的签约作者“春绿”!
希望本篇文章《西方民族概念中最早出现民族一词》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奇思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西方民族概念中最早出现民族一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西方民族概念中最早出现民族一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