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有哪些 GMAT 复习材料值得推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有哪些 GMAT 复习材料值得推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gmat考试备考材料推荐:
1. Business Insider
BusinessInsider是美国知名的科技博客、数字媒体创业公司、在线新闻平台。是一家关注IT和创业的重量级博客媒体。
BusinessInsider的报道非常广泛。文章范围包括IT技术、产品、趋势、业内动态以及各个领域的新闻事件等,相比报纸、杂志来说,Business
Insider可以称得上是“新媒体”,影响力基本都在线上;它的消息随时更新,速度更快;它说故事的手法也与传统媒体不一样;互动性更强。
BusinessInsider作为一家新媒体,对新闻的报道方式也与传统媒体有所不同。它的创始人Henry
Blodet分享道,他们用多张大幅的,配以一定的说明文字,来呈现一篇报道。
Business
Insider上资讯对于商学院学生来说十分有用,尤其对于那些在IT技术及金融领域方面的专业的同学。对毕业后想创业的商学院同学来说,它也是一个把握创业风潮的好资讯来源。
2. Wall Street Oasis 华尔街绿洲
对 于学金融相关专业的同学,Wall Street
Oasis是你最需要光顾的网站,这是美国最大的金融从业者的社区,每日有大量业内人士分享的职业及行业经验。对于留学生来说,华尔街绿洲最吸引人的地方
在于里面有很多已经入职华尔街顶级投行的人分享的面试申请经验以及笔试联系题。建议金融相关领域的同学从大二开始就要持续关注和阅读了。
3.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哈佛商业评论
《哈佛商业评论》( Harvard Business
Review,简称HBR)创建于1922年,是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杂志。建立之初,它的使命就是致力于改进管理实践。发展90年后,HBR已经成为先进
管理理念的发源地,致力于给全世界的专业人士提供缜密的管理见解和最好的管理实践,并对他们及其机构产生积极的影响。HBR提供的商业案例更适合想从事管理和咨询领域的同学的发展。HBR的网站如今也是商科管理类专业学生最喜欢登陆的网上平台。
4. Investopedia
Investopedia是Valueclick
Brands旗下的金融教育网站。网站得名于Invest(投资)+encyclopedia(百科),它是目前最大的国际性金融教育网站之一。网站由科里·詹森和科里·瓦格纳在1999年
六月创建。与其他金融资讯类网站不一样的一点是,Investopedia提供的百科功能更适合还处于学习和探索阶段的本科学生去了解金融领域的知识。到目前为止,Investopedia收录的词条已经基本涵盖了一名本科金融学生所需要了解到的所有金融知识。
GMAT阅读课外教材书单一览
下面给出GMAT考试专家的推荐书单:
1. 商业类
因为GMAT考试本身是为商科院校研究生MBA项目为制定的,因此在阅读材料的选取上,出现最多的就是涉及商业类Business的文章。而对于这类文章,一般最为推荐大家看的原版材料是《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以及《经济学人》杂志,前者是日刊,后者为周刊。而对商业相关基础知识比较缺乏了解的考生,也可以通过阅读Bloomberg
Businessweek来进行基本信息的科普学习。除此之外,大家还可以看一些入门级别的基本商业书籍,比如Yoram Bauman所著的Cartoon
Introductions to Micro and Macroeconomics.
2. 自然科学&生物学
除了商业类文章外,GMAT阅读中出现频率第二高的文章,往往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生物学领域的内容。因此,对于此类内容最佳的教材,就是著名的科学类读物《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假如考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基础,通过阅读《科学美国人》,大家能够更好地熟悉这类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与GMAT阅读形成更为熟悉地阅读体验关系,之后在阅读GMAT文章中的自然科学和生物学内容时,就不会因为太过生疏而无法理解文章含义。
3. 社会学
社会学涵盖的范围较广,在GMAT阅读中也比较常见,但不幸的是大部分的原版杂志都没有太过高端学术化,类似《华尔街日报》或《科学美国人》这样针对性较强,能够匹配GMAT阅读水准的文章。所以名师推荐只能够给出一些比较零碎的文章来源,比如《纽约时报》中偶尔会出现一些涉及到社会学的学术类专业文章,大家可以拿来读一下;或者Sundays
NYT Book Review假如有刊登关于社会学的新书书评类文章,同样也推荐同学们进行阅读。另外,New Yorker和Atlantic
Monthly中有一些文章,拥有较高的写作质量,虽然从内容题材来说跟GMAT可能不太挂钩,但从提升阅读能力的角度来说,还是非常值得大家阅览学习的。
一本好书是什么?
潘正伟,笔名夕阳匆匆,云南祥云人,70后,1995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大理市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网络作家分会理事,云南省生态经济学会理事,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会员,云南省教育后勤协会会员,2008年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得稿费95元人民币,现居大理古城。
夕阳匆匆潘正伟作品众多,创作了当代中国最悠闲、最释怀的作品《南诏重游》,创作了当代中国藏头诗巅峰之作《王者之音》,创作了当代中国最悲愁的诗作《千秋余愁》;代表作品《永平霁虹桥怀古》与北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明代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并称为“古今惊涛骇浪四大名作”。“人生终极非名利,千年流芳唯正气”是诗人毕生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前些年主要作品:
《那年梨花开满枝头时 》、《践行无涯》、《博南古道踏寻》、《幽径寻香》、《古街叹息》、《遇友唯欢》、《水映残月》、《四十之惑》、《踏寻状元足迹》、《故地新貌》、《无为将军千秋吟》、《情驻东庄》、《岁月无声》、《故土离愁》、《翠湖之恋》、《逼上梁山》、《洱海游记》、《匆匆那年》、《致离别》、《风中杨柳》、《西湖泛舟》、《异乡问寻》、《执着人生》、《杯酒解愁》、《千秋余愁》、《知音万岁》、《故土当年》、《江湖永在》、《乡关回眸》、《伤心的人民路》、《取舍人生》、《王勃之殇》、《赠东庄兄弟》、《人生世界》、《夜行》、《无聊火车》、《另类丰碑》、《中秋思绪》、《巅峰人生》、《伊人难忘》、《初上井冈山》、《大理无为寺吟颂》、《风华岁月》、《找寻那些逝去的幸福》等。
近年来主要作品:《初心寻觅》、《人生的转变》、《滴水归途》、《龙龛古渡游记》、《古城印象》、《苍洱礼赞》、《庚子六一忆童年》、《生如夏花》、《庚子年再进永平东庄》、《沉默是金》,《净土找寻》、《洱海往事》、《真爱永恒》、《滴血盆景》、《蚍蜉撼树》、《人做事》、《人说话》、《悠悠筇竹林》、《寻梦樱花谷》、《流金岁月》、《屠夫状元》、《南诏重游》、《又是稻花飘香季》、《霸王别姬》、《故乡情浓》、《悠悠乡愁》、《重回丁字坡》、《初心无悔》、《乡关恋恋》、《毕业季畅怀》、《问心有愧》、《奈何人生》、《九鼎山回眸》、《不忘初心》、《花样年华》、《情迷花开时》、《似水流年》、《李煜之恨》、《陋石命运》、《一路前行》、《永平霁虹桥怀古》、《故土情牵》、《潘正伟祭屈原》、《游巍山古城》、《雁儿北归时》、《博达天下》、《滇皂荚之爱》、《诗人的先知》、《苍山动容》、《古栈醉影》、《山河灿烂》、《文学青春》、《乡关旧梦》、《和平记忆》、《高考江湖》、《一切随风》、《底线守候》、《忆东庄村脱贫攻坚》、《己亥春节感怀》、《故地缘聚》、《梦里依稀》、《沧海横流》、《双廊赏荷》、《悠悠同窗》、《春节记忆》、《桃花岛游记》、《那年那月那西湖》、《花月之幸》、《痴狂诗人》、《残阳断桥》等。
夕阳匆匆潘正伟不仅在诗歌方面潜心研究,而且在词作方面创作创新上更是成绩斐然。
由夕阳匆匆潘正伟饱含深情写就的《虞美人· 悠扬坦荡慰清风》、《虞美人·晨曦微露之皂角米树》、《临江仙· 花前月下忆缠绵》、《声声慢·烟云消散处》,显示了夕阳匆匆潘正伟在古诗词创新创作方面的深厚功底,这四首作品放眼过去、展望未来、投之四海、比较古今,都能够展示出熠熠生辉的耀眼夺目的光芒。
《虞美人· 悠扬坦荡慰清风》、《虞美人·晨曦微露之皂角米树》、《临江仙· 花前月下忆缠绵》、《声声慢·烟云消散处》这四首词被誉为夕阳匆匆潘正伟四大成名经典词作。
夕阳匆匆潘正伟十大名句赏析
夕阳匆匆潘正伟创作了众多的作品,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善于把情融入事、融入境,以其丰富的感情、曲折的人生经历、百折不挠的心态、细腻的笔端,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文学世界。
夕阳匆匆潘正伟的作品,为中华文学的绚丽多姿增添了一朵灵动的浪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朵浪花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中必将大放光彩,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古以来,在文学领域里,一个诗人作家终其一生,能够为人们留下一两句独具匠心的话语,那便是一生荣幸了,便可成为千秋奇谈,便可流芳百世,而夕阳匆匆潘正伟别具一格创作了那么多清新怡人、横贯古今的宏伟诗篇,不能不说是当今的一个奇迹。
我们说了,夕阳匆匆潘正伟作品丰富,题材广泛,立意高远,名句众多,几乎夕阳匆匆潘正伟的每一部作品里都能找出几句名言警句,都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因此,要从夕阳匆匆潘正伟作品里选出十大名句来说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但既然要选,编者也就勉为其难,以编者的水平及能力理解进行选择,欢迎读者朋友们也能加入选择队伍,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NO.10
“平凡世界多辛酸,幸福路遥隔重山。”
——夕阳匆匆潘正伟《路遥记忆》
注解:
一个人,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迈向幸福的道路可能会更加漫长,但只要有坚守,总有一天会找到人生的真谛。
NO.9
“重回佳人寻觅处,物是人非泪朦胧。”
——夕阳匆匆潘正伟《匆匆那年》
注解:
回到当年追梦的地方,已经是时过境迁,心已不是当年的心,人也不是当年的人,一切都已经过去了。
NO.8
“有心留香香远去, 无意争春春自来。”
——夕阳匆匆潘正伟《落花成泥》
注解:
古人云:“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有一些事,不必一味强求,上帝为你关了一道门,必定为你另开一扇窗,今天的困难与挫折,也许会成为明天前进的基础与动力。
NO.7
“今有几多洒脱者,能为正义把命舍?”
——夕阳匆匆潘正伟《潘正伟祭屈原》
注解:
古代有屈原为了追求正义而纵身一跳,滔滔汨罗江水至今涛声依旧,屈原的理想、决绝、事迹成为千古奇谈;而今天的人,又有几人能够为了理想信念,挺身而出与坏事坏人作斗争呢?
NO.6
“卑劣行径千夫指,浩然正气垂青史。”
——夕阳匆匆潘正伟《不忘初心》
注解:
用小人行径的卑鄙手段获得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总有一天要遭到万人指责,会遭到天打雷劈;用光明正大手段获得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这样的成功,会得到人们的祝福与敬意,这样的人,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人们铭记于心。
NO.5
“俗媚俯首事贵权,愧对祖辈羞为人。”
——夕阳匆匆潘正伟《仰望星空》
注解:
一个人,不能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初心,哪些要坚守,哪些要放弃,要知道取舍,要学会选择,如果低三下四地活着、卑躬屈膝地活着、违背道义地活着、没有灵魂地活着,那无异于行尸走肉,上对不起天,下对不起地,中间对不起祖宗。
NO.4
“生死眨眼一瞬间,碧血丹心献青天。”
——夕阳匆匆潘正伟《蚍蜉撼树》
注解:
生有生的价值,死亦有死的意义,圣贤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为正义而生,为正义而死,虽死犹生,千古不朽,与世长存,与天地共荣。
NO.3
“回眸一笑泪流归,奈何岁月无情催。”
——夕阳匆匆潘正伟《翠湖之恋》
注解:
夕阳匆匆潘正伟读大学时,翠湖是诗人课后饭余常到的一个地方,多年以后,谈及那一段苦涩的求学时光,诗人往往意犹未尽、沉思不已、感叹嘘嘘。每个人都有不堪回首的时候,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停留在昨天是痛苦无助的,只有把不幸与痛苦全部忘记,我们才能轻松快乐地走向明天、拥抱未来。
NO.2
“人生起落寻常事, 花开花谢皆是春。”
——夕阳匆匆潘正伟《生如夏花》
注解:
人生前行如航行,大海有深有浅,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波涛汹涌;人生前行如爬坡,坡度有大有小,方向有东有西,有时海阔天空、阳光明媚,有时又前途渺茫、血泪交织,只有看破一切,傲视一切,我们的心灵才能找到安放之处。
NO.1
“人生终极非名利,千年流芳唯正气。”
——夕阳匆匆潘正伟《永平霁虹桥怀古》
注解:
一个人,奋斗一生,不是为了虚名浮利,虚名浮利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真正为人们记住的、千古流芳的是感天动地的浩然正气。古有文天祥《过零丁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有夕阳匆匆潘正伟的“人生终极非名利,千年流芳唯正气。”一古一今,交辉相映,成为中华民族千年来正气正能量世代相传的千古绝唱,是中华儿女人生价值取向的引航明灯。
夕阳匆匆潘正伟代表作品(按要求提供3篇)
第一篇:《千秋余愁》
原创作者 夕阳匆匆潘正伟
凄寒夜不眠,举目望冷月。
四周皆寂静,残月弯如钩。
秋风凉瑟瑟,寒意侵袭人。
感悟千万般,群山遍无语。
岁月逝如梭,愁绪塞满怀。
豪情与壮志,日消复月磨。
道路远曲折,何日能释怀。
一杯浑浊酒,寄解千古愁。
附注:
在人生命运、家国情怀的跌宕起伏中,中国诗人往往以其对局势的独特视角,凝炼出别致的见解,用自身的内心感悟生活的内涵,或以奔放的风格;或以婉约的形式;或以豪迈的姿态;或以悲壮的流露,给世人带来了一个别具魅力的诗的世界。
人们在欣赏诗人的佳作时,往往会以一种仰慕的态度,去赏读作品,常常会被诗人的作品感动,获得启发,达成共识,引起共鸣。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看到诗人在作品创作后面的艰辛与汗水、痛苦与无奈。
在中国,诗人又被称为骚人,骚人最早指的是屈原,但从屈原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称呼的悲壮性,屈原虽忠心耿耿、小心翼翼服侍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其作品在中华文化传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夕阳匆匆潘正伟说,屈原是最伟大的诗人,也是最悲壮的诗人。自屈原以后,人们往往把诗人称为骚人,夕阳匆匆潘正伟认为,其实这是在人们的印象中,诗人往往是穷困落泊、怀才不遇的一个群体,骚人就是爱发牢骚的人,人们大都认为诗人是爱发牢骚的人,所以诗人都是骚人,骚人成了诗人的代名词。
夕阳匆匆潘正伟认为,人们说诗人是发牢骚的人,这是对诗人的一种狭隘的理解,其实诗人往往是以成就全天下人幸福为己任的先驱者,也正因为诗人们的先知先觉,用喜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独特方式,指引启迪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成为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夕阳匆匆潘正伟说,不论过去,还是未来,诗人的贡献永远是彪炳史册的,永远是人类历史文明前进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第二篇:《永平霁虹桥怀古》
原创作者 夕阳匆匆潘正伟
兰津古渡大桥头,咆哮江水滚滚流。
万流奔涌相激荡,无风自起惊涛浪。
花开花谢日永恒,秋尽冬去春还来。
人生终极非名利,千年流芳唯正气。
附 注:
永平霁虹桥,位于云南省保山市与大理州永平县交界处的澜沧江上的铁索桥,飞架在悬崖绝壁之上,1986年前霁虹桥是我国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的建造地点是西汉时的兰津古渡口,东汉曾流传“渡博南,越兰津”的歌谣。丝绸之路出现之前的200年,从四川省西昌起,经云南省姚安、下关、保山,进入缅甸、印度等国的“西南丝道”就已形成,永平霁虹桥就是这条古驿道上的咽喉。
霁虹桥西岸绝壁上刻有历代文人墨客经过大桥时被震撼而书写的“西南第一桥”、“悬崖奇渡”、“金齿咽喉”等石刻艺术作品,这些石刻伴随着永平历史的发展而更显沧桑宝贵,是博南古道千年历史的一个缩影,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到过此桥,明代杨升庵状元途经永平县时,在此写就了名传千古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永平霁虹桥是历代政权开发西南、管理经营西南、确保中央政权在西南政令畅通必经的关隘要道,在地理位置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桥上曾设有税所和办案机构。在抗日战争期间,大量的抗战物资经过马帮托运,及时地满足了前线的需求,有力地阻止了日军侵略的步伐。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30余架飞机轰炸霁虹桥,因地势险要,古桥毫发无损,日军飞机无功而返。
1986年,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雨突然而至,苍老的古桥被巨大洪水冲毁。2007年,新桥建成。
2008年,小湾电站建成蓄水,水位高涨,霁虹桥汇聚了历代名家聪明才智的摩崖石刻从此消失在一望无际的江水之下。
第三篇:《翠湖之恋》
原创作者 夕阳匆匆潘正伟
那年春暖花开时,翠湖岸边遇君日。
碧波荡漾意涌动,唱尽青春人生梦。
今朝又逢花开时,游人如织似当日。
回眸一笑泪流归,奈何岁月无情催。
注释:
夕阳匆匆诗人潘正伟读大学时,翠湖是诗人课后饭余常到的一个地方,多年以后,谈及那一段苦涩的求学时光,诗人往往意犹未尽、沉思不已、感叹嘘嘘。
1947 ?history ? Baxter? Scientists Against Time(历史类,下同)巴克斯特,《时代背景中的科学家》
1967 ?history ? Goetzmann? Exploration and Empire哥兹曼,《探险与帝国》
1978 ?gen nonfiction ? Sagan? Dragons of Eden(非文学类,下同)卡尔·萨根,《伊甸园的飞龙》
1979 ?gen nonfiction ? Wilson? On Human Nature威尔逊,《人的本性》
1980 ?gen nonfiction ? Hofstadter? G?del? Escher? Bach霍夫斯塔特,《集异璧》
1982 ?gen nonfiction ? Kidder? Soul of a New Machine基德,《打造天鹰》
1984 ?gen nonfiction ? Starr?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Medicine斯塔尔,《美国医学的社会转型》
1986 ?history ? McDougall?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迈克多哥尔,《天地万物》
1988 ?history ? Bruce? Launching of Modern American Science布鲁斯,《现代美国科学之兴起》
1988 ?gen nonfiction ? Rhodes? Making of the Atomic Bomb罗德斯,《原子弹的制造》
1991 ?gen nonfiction ? H?lldobler and Wilson? Ants霍尔道布勒与威尔逊,《蚂蚁》
1995 ?gen nonfiction ? Weiner? Beak of the Finch威尔纳,《与鸟为伴》
1998 ?history ? Larson? Summer for the Gods拉尔森,《众神之夏》
1998 ?gen nonfiction ? Diamond? Guns? Germs? and Steel戴厄门德,《枪炮、病菌和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1999 ?gen nonfiction ? McPhee? Annals of the Former World迈克菲,《时时刻刻》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后的30年时间内,几乎没有科普书出版。詹姆士·芬尼·巴克斯特的《时代背景中的科学家》是战后出版的第一本科普书,是关于制造原子弹的纪实故事。威廉姆·哥兹曼的《探险与帝国》描写的是美国西部探险的故事。从1978年卡尔·萨根的《伊甸园的飞龙》出版开始,普利策奖每年都给科学普及类书籍颁奖。这些获奖的科普书并不都是科学史方面的书。与科学有关的书籍出现在普利策非文学类和历史类获奖书目中。20世纪70年代末,某些事情使得科普书占据了美国文化的中心地位。科学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有趣的是,这段时间也正是“科学昌盛”时期。一些新的大众科学杂志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开始出现。还有一些新的科学电视节目开始播放,比如1973年“新星”(NOVA)科学电视系列节目开始播放。科学馆也越来越多。所有的这些数据说明,科学与美国文化之间在70年代末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个阶段,科学成为了公众文化讨论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话题。
这种公众对科学议题讨论一直持续到最近几年。戴厄门德的《枪炮、病菌和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和迈克菲的《时时刻刻》都是人们讨论的中心。对科学热心的公众在近些年一直都在阅读迈克菲的书,只是在最近他的书才获得这个国家级的奖励。
从下面这个《纽约时报》畅销书的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科普书的发展模式。(如图)
尽管表中显示的变化很大,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在此之前,每年畅销书排名榜上科学类书的数目基本不会超过10种。但是,1978年以后,每年少于10种科普书入榜的情况就基本没有了。科普书的销售量越来越大。另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就是,科学成为持续不断的公众讨论中主要的组成部分。普利策奖和畅销书排名表明,如果没有科学和文学的结合,科普书的发展不可能出现这种局面。
要想了解这种新出现的文化讨论现象,我们就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在畅销书目录上出现的科普书的类型。第一种是“科学”占据主题的书籍。这些书包括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等。而另一类,我把它们称为“大众科学”类(“public science”)。这类书种类很多,比如,“性”。但是,谈论“性”的书是将“性”放在科学的角度来谈论的。这些书是从心理学研究角度探讨“性”问题的科普书。还有许多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写减肥、保健、健身和医疗的主题的。在此我并不想说所有的书都是符合科学原理的。但是,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看到,“大众科学”读物在某种程度取得了读者的信任,因为,它们自称是科学权威。有些人说,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人们并不重视科学。我不同意这个观点。这些自称具有科学原理的书能够成为畅销书,就是因为科学在有思想的社会中受到尊重的原因。畅销书的统计数据表明,科学在大众文化中确实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得到尊重。
我们再看一下《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类畅销书排行榜。
(依次为:年、排名、作者、书名)
1948 4 Kinsey et al.?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金赛等,《男性性行为》
1950 5 Heyerdahl? Kon-Tiki赫耶达尔,《康奇基号》
1951 6 Carson? The Sea Around Us卡逊,《我们周围的海洋》
1951 9 Heyerdahl? Kon-Tiki赫耶达尔,《康奇基号》
1952 4 Carson? The Sea Around Us卡逊,《我们周围的海洋》
1953 3 Kinsey?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金赛等,《女性性行为》
1958 8 Heyerdahl? Aku-Aku赫耶达尔,《阿库库》
1966 2 Masters and Johnson? Human Sexual Response马斯特和约翰逊,《人的性反应》
1975 4 Bronowski? The Ascent of Man布罗诺夫斯基,《人的上升》
1976 9 Hite? The Hite Report? A Nationwide Survey of Female Sexuality海蒂,《海蒂报告:全国女性性素质调查》
1977 7 Sagan? Dragons of Eden萨根,《伊甸园的飞龙》
1980 2 Sagan? Cosmos萨根,《宇宙》
1981 5 Sagan? Cosmos萨根,《宇宙》
1988 3 Hawking? Brief History of Time霍金,《时间简史》
1989 6 Macaulay? The Way Things Work迈考利,《变换无穷》
1989 13 Hawking? Brief History of Time霍金,《时间简史》
1992 30+ Sagan? Shadows of Forgotten Ancestors萨根,《被遗忘祖先所留下的影子》
1994 24 Preston? Hot Zone 普雷斯顿,《炙热区域》
1994 26 Herrnstein and Murray? Bell Curve赫恩斯坦与姆勒,《钟型曲线》
1995 14 Goleman? Emotional Intelligence格尔曼,《情感智力》
1996 30+ Goleman? Emotional Intelligence格尔曼,《情感智力》
1997 30+ Mark H. Beers, Merck Manual马克·H·比尔斯,《莫克手册》
这个畅销书书目同样表明了“大众科学”书籍的重要地位,其中包括“性”方面的书籍。阿尔夫莱德·金赛及其同行们在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写作出版了两本关于人的性行为的书。但是,当你翻看书名的时候,你不会预见到这些书会成为畅销书,因为这种书枯燥乏味,属于纯粹的专题学术论文。但是,销售排名似乎说明其销售量也是不错的。在畅销书排行榜上我们也能够看到海蒂的《海蒂报告》以及马斯特和约翰逊论人的性反应的书。另一个“大众科学”主题是探险。许多与探险有关的书都榜上有名,比如,赫耶达尔的《康奇基号》和蕾切尔·卡逊的早期作品《我们周围的海洋》。事实上,卡逊在《寂静的春天》出版10年以前就已经是畅销书作家了。
还有一些属于“大作”的书,比如,雅格布·布罗诺夫斯基的《人的上升》和卡尔·萨根的《宇宙》。可能这些是我们认为的“用科学说明科学”的书(不包括金赛、马斯特和约翰逊的书),是阐述科学思想的书。如果我们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这类书也是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1980年,卡尔·萨根的《宇宙》是新时代的科普书的突破点。“宇宙”电视节目毫无疑问产生了巨大的震撼效果,一时间,《宇宙》一书妇孺皆知,促进了书的发行量。当然,书本身也是畅销书。在《宇宙》刚出版不久发行量就很大。巨大的发行量所带来的效益也是巨大的。萨根的《接触》科幻小说获得两百万美元的合同。同时,萨根也创下了科幻书在书稿阶段就获得最高预付稿酬的历史记录。
在“严肃科学”类的畅销书目中,还有一个值得提及的,就是霍金的《时间简史》。他的这本书几乎所有的人都买,但是所有的人都不读。他在他的“序言”中说,他删除了所有的数学方程式,以防失去读者。但是,这本书仍然很难读懂。第一年,这本书的精装本销售量达70万册,第二年达到40万册。这还仅仅是精装本的数量。这本书为人们创立了书籍销售量的新期望标准,同时,也在那个时期改变了畅销书的标准,这个标准导致科普书排行下降。但是,霍金的书开创了一个书籍出版的新天地,那就是,将文化类书籍拓展至科学领域。当这种局面开始出现的时候,科普书在书店里就占有了一个单独的出售空间,出版代理商们开始四处寻找汉娜·福尔摩斯(Hannah Holmes,汉娜·福尔摩斯女士是科学家出身,现为“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l Online”自然史方面的作者。我国译介进来的书有《尘史》,“The Secret Life of Dust”——译注)这样的作家撰写科普书。
综上所述,科普书在美国大众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科普所起到的作用要远大于早期的作用,甚至也大于在媒体中所产生的作用。
科普书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科普书至少在以下4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科普书在科学本身的研究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即使某些畅销书和获奖书的读者对象是普通公众,但是也将科学团体作为自己的读者对象,或者说,在科学团体内,这些书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应该对此感到惊讶,就目前我们所理解的“科学传播的范围”的概念强调的就是各种不同传播方式之间的相互反馈,信息的循环交流将各种传播渠道连接在一起。
科普书的第二个作用就是将公众吸引到科学中来。这个功能与许多网站的目的不同,与团体组织的活动计划也不同。如果科普书是公众文化讨论的组成部分,那么,书的功能就应该和文化中其他活动的功能一样。
科普书的第三个功能很难用英语来表达。用法语说就是“culture scientifique”,意思是日常文化中的主流思想被注入了科学的内涵。如果我们用英语说“科学文化”(“scientific culture”),似乎就与法语国家所说意思不相同。这个思想表达的就是科普书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科学和文化的结合体。
科普书最后的作用是某些科学问题会成为公众讨论的议题之一。科普书会成为公众讨论的议题的落脚点或者侧重点。
A.在此我举一个获奖书如何对科学本身产生作用的例子。比如,威尔逊的《社会学》。这本书写作的部分目的是面向科学热心读者、精英知识团体的。但是,这本书同时也表达了科学本身的观点。它阐述了威尔逊完整的、全部的社会学观点。但是书中的观点以前仅散见于各种论文,并仅在专业团体中流传。威尔逊的这本书将他的观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我还曾经看过一本教科书,在这本书中同样可以看到这种科普书功能,就是詹姆士·沃森1965年写的《基因分子生物学》。这本书将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知识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此之前是没有这样的教科书的。为教授这本书而创立了整套课程,这套突然出现的课程被称为“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这个课程就是以威尔逊的社会学为基础,结合生物学而创立的新课程。特别是在威尔逊的书的最后关于人类的一章为创立这个课程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本书也成了公众讨论人类自身本质的话题的组成部分。
另一个例子是约瑟夫·威森堡姆的《电脑的力量和人的理性》(Computer Power and Human Reason)。这本书是人工智能科学中的重要教科书。同时,它也是公众对电脑在社会中的作用、人脑的工作原理以及相关话题中所经常谈到的内容。
詹姆士·格莱克的《混沌》(Chaos)一书也很有意思。作者本来要将这本书写成大众科普读物,但是它在科学界也产生了学术作用。这是一本以记者出访然后以说明科学某些领域问题而写成的书。这本书也起到将复杂和混沌领域的知识进行归纳和结合的作用,而在此之前还没有人这样做过。如果你看一下最近出版的有关的书籍,你就会发现,它们都谈到,格莱克的书将所有有关的人都联系在一起,然后使他们突然意识到他们在互相对话。公众讨论也促进了学者之间的以书为媒介的讨论。
B.吸引公众参与科学。有一些科普书经常被人们这样说起:“我成为科学家是因为我读了那本书。”保罗·德·克鲁伊夫的《微生物猎手》(Microbe Hunters)就是这类书的典型(尽管这本书在我认识到其影响力之前几十年就出版了(第一次出版于1926年——译注〕),但是,在这些年里,其影响力一直经久不衰)。这本书在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和50年代成为资深生物学科学家所经常提及的作品,他们说,是《微生物猎手》这本书使他们成为生物学家的。
詹姆士·沃森的《双螺旋》(Double Helix)是一本非常难懂的书,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甚至在80年代仍然具有同样的影响力。如果你问一下现在仍然在生物技术前沿从事研究的人,许多人都会告诉你,他们在研究生时期读过这本书。他们还会说:“我就想成为这样的科学家!我要做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成就。”
如果你想了解在天文学或者物理学领域的科学家从事科学的原因,就会发现“宇宙”也具有同样的作用(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书)。许多人是在观看“宇宙”以后,就会去买一本《宇宙》。卡尔·萨根的书具有和沃森的书同样的力量:“为什么你要做一名天文物理学家或者是天文学家?”回答是:“因为我看过卡尔·萨根的‘宇宙’电视节目。”或者,“我读过《宇宙》。”
C.科学文化(Culture scientifique)。
科普书的第三个作用就是有助于形成科学文化思想。如果你想成为“有文化的人”就一定要读一些书。阿西莫夫、斯蒂芬·杰·古尔德、布罗诺夫斯基的书都是“必读书”(尽管这些书都是值得推荐的好书,但是读阿西莫夫书的人可能比他在世的时候要少)。如果你没有读过刘易斯·托马斯关于医学的文章,或者戴瓦·索贝尔(Dava Sobel)的《经线:一个孤独天才解决当时最伟大科学问题的真实故事》(Longitude:The True Story of a Lone Genius Who Solved the Greatest Scientific Problem of His Time),你就不能说自己是个有文化的人。并不是所有这些书的内容中都有很多“科学”,比如,托马斯的文章更多的是从哲学角度看待疾病问题,索贝尔的书更多内容是探险故事,而不是科学知识,但是,你还是愿意读这些书。在“对科学热心” 的公众中,很多人喜欢阅读在《纽约客》上刊登的节选。
阿西莫夫的书在著名科普书单中是一个有趣的例子。事实上,阿西莫夫最著名的书是科幻书。在亚马逊网站上所列的他所写的400多本书中,有285本是科幻书。他的《基地》(Foundation)系列跻身在亚马逊网站上所列的1万本著名科幻书目中。他的某些非文学类(nonfiction)书都在前5万名之列。他的第一本科学类书是《原子:穿越亚原子宇宙之旅》(Atoms? A Journey Across the Subatomic Cosmos),这本书被列在5万本科普书目之内,排位26名。
阿西莫夫的作品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他颂扬了科学的世界观,而这正是科学文化类书籍的核心。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举一个我个人的例子。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为一个叫作《科学家》的周刊报纸写了一篇文章,这个报纸是面对科学家群体的。在那篇文章中,我谈到我称之为“大众科学的傲慢”(arrogance of pop science)的观点。我提出一个问题:谁是大众科学的对象?我认为,在那时出版的许多大众科学杂志发行情况都不妙,许多经营失败,转让也没有人要。失败的原因并不是杂志本身不好,而是因为它们都是从科学的角度讲话的,从开始就没有从读者的角度思考过,没有考虑过读者的境况、读者的兴趣和读者的厌恶。我认为,太多的杂志沉湎于精英科学观点。对于我的看法,阿西莫夫有点生气,他曾给一个编辑写过一封信。我感到自豪的是,我竟然使阿西莫夫给一个编辑写信。他在信中说:我不明白这个叫莱文斯坦的怪人(this Lewenstein nut)在说些什么。因为,他说如果人们都是傻瓜,那么,我就应该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写东西。真是岂有此理。他怒吼道:“以牛顿的名义”(而不是以上帝的名义——作者),“我发誓,我宁肯傲慢而绝不做傻瓜。”
D.公众讨论。
科普书的最后作用是能够引起公众讨论或者引发各种公众的观点。书籍不仅仅提供知识,也不仅仅是愉悦公众,事实上,有些科普书的作用是引发争论。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它引发了化工产品对我们这个社会的影响的争论,因此,这本书被广泛地称为环境运动的奠基文献。但是,这个看法在当时是有争议的。卡逊的书在当时不仅受到化工公司的攻击,而且也受到科普作家的攻击。1963年,一个叫做劳伦斯·莱斯格(Lawrence Lessig)的人获得了美国化学学会格莱蒂·斯达克奖(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s Grady-Stack Award,科学记者杰出成就奖)。在他领奖致辞中,他将卡逊的书说成是:“带有偏见的极其情感化的论文”。他的讲话主要攻击《寂静的春天》。这个例子说明,许多人觉得他们需要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他们的观点。
具有同样意义的另一个例子是,伊夫林·福克斯·凯勒(Evelyn Fox Keller)的《情有独钟》(The Feeling for the Organism),这是巴巴拉·麦克林托克的自传。其中部分写的是科学的本质以及女性学与男性学之间的差异。麦克林托克是否写的是另类科学?她用来写女性有关的事实资料难道与男性就不相关吗?福克斯·凯勒提出的观点至今仍然是人们对于相关问题争论的组成部分。许多人对福克斯·凯勒书中的技术细节问题提出质疑。但是,我们要谈的重要一点是凯勒的书将巴巴拉·麦克林托克带入了公众的讨论之中。里查德·赫恩斯坦和查理斯·莫勒的《钟型曲线》也具有同样的作用:许多人对书中所涉及的科学表示质疑,他们对书是否准确地表达了研究结果或者准确地使用了数据表示怀疑。但是,我们关心的重要一点是,这本书成为了公众讨论的话题。《钟型曲线》成为引发公众讨论、杂志辩论文章和报纸文章、政策讨论等经常提及的书之一。这是书在促进公众讨论中的作用的典型例子。
科普书的公众讨论作用
从最简单的层面上说,这是因为书籍是影响我们文化的媒体的组成部分。尽管我们现在主要使用互联网和其他新型媒体,但是,我们不要忘记科学传播还有其他方式。从更深层次上讲,由于书籍在传播信息中所具有的多种作用,因此能够有效促进外行专家(lay expertise)参与讨论,并带动广大普通公众的参与讨论。
科普书能够开创对科学认识的新视角。在我们思考科学技术传播功能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混沌》一书。记者詹姆士·格雷克通过这本书将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的观点汇集到一起。我们还要思考科普书在激发公众讨论中的作用。不仅刘易斯·托马斯的书会使我们感受到愉悦,同时,里查德·赫恩斯坦和查理斯·莫勒的书还会引发我们的讨论。这个作用显示了公众参与和公众表达观点的模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科普书能够开创我们新的社会文化。这种文化是科学文化和更为广泛的大众文化的结合。当我们审视这种文化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科学和现代文化的不可分割。用我们科学社会学的术语说,就是“相互产生”(co-produced)。科学和社会不能单独存在。科普书提供了一个在现实、物质方式中相互作用的例子。如果我们思考科普书体现出的科学和社会互动的多种方式,那么,我们就能够看出从事科普的人在用“最好的方式向公众传播科学”中的其他活动方式,这些活动方式不仅解决一些特殊问题,而且,事实上在创建科学文化,即culture scientifique中也起到作用。
关于“有哪些 GMAT 复习材料值得推荐”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来源:https://bl170.cn 来源:https://www.bl170.cn 来源:https://m.bl170.cn
本文来自作者[海云]投稿,不代表奇思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7416.cn/shkx/202502-10526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奇思号的签约作者“海云”!
希望本篇文章《有哪些 GMAT 复习材料值得推荐》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奇思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有哪些 GMAT 复习材料值得推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有哪些 GMAT 复习材料值得推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