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地理科普:带你认识我们的家园-行星地球 25.放飞热气球”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地理科普:带你认识我们的家园-行星地球 25.放飞热气球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热气球是怎么飞上天空的呢?这是因为空气动起来了。要解释空气运动的原因和过程,得先介绍一个物理学概念“气压”。
地球表面覆盖着厚厚的大气层,人类全被包裹在其中。大气层也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产生重力。这就相当于每个人都顶着一定重量的空气柱在生活。那么为何我们感觉不到空气柱的重量呢?这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空气柱的存在,就像水中的鱼儿感觉不到水的压力一样。科学家将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叫作 气压 ,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国际上规定,将温度为0℃,纬度45°海平面上的气压定为一个标准大气压,数值约101千帕。
海拔高度 是一个地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海拔越高的地方,其上部空气柱的重量越低,气压值也越低。比如青藏高原,气压只有60千帕左右,因为气压过低,水不到100℃就沸腾了,需要用高压锅来煮东西。在低海拔地区生活惯了的人到了青藏高原会出现高原反应,头晕目眩、恶心呕吐,也是因为不适应那里的低气压。
海拔高度相同的地方也会有高气压和低气压的差异,这是因为不同的地方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不一样,地面温度不同,最明显的比如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受热多的地方,近地面的空气也受热膨胀,密度变小,空气受到浮力作用而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区;上升的空气在高空聚集,形成同一海拔高度上相对的高压区。受热少的地方,近地面气流则以冷却下沉为主,形成高压区;因为空气下沉到近地面,上空的气流密度变小,形成同一海拔高度上相对的低压区。
热气球的飞行就是这个原理,依靠加热球囊中的空气使它密度变小,在周围冷空气的浮力作用下升入天空。当停止加热时,球囊里的空气逐渐冷却,热气球才能重新回到地面。
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气压高的地区流向气压低的地区,也就是从气温低的地区流向气温高的地区,空气的水平流动就是我们熟悉的风。高空的风也是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但是风向与近地面相反。高空风,加上近地面的风,以及空气受热上升、遇冷下沉的垂直运动,共同组成了完整的空气运动循环,叫作 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我们可以用热力环流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自然现象。
冬天,装有暖气的教室很温暖,如果有同学打开教室的门,坐在门口第一排的人一定会先感觉有冷风从下面吹着自己的腿和脚。这是因为教室里气温高,空气密度小,气压低;而外面气温低,空气密度大,气压高,冷空气便紧贴地面吹进教室里。
把空间尺度放大到城市范围,一座城市就像一个地区内的“热岛”,因为城市人口密集,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大量的热,致使城市比周围郊区气温高,形成区域内的低压中心,风便常年从四面八方的郊区吹向市区,形成 城市风 。如果要建设可能产生大气污染的工业,并不是随便在郊区找块儿地就行了,而是要布局在城市风可以影响到的范围之外,并在工厂与郊区之间种植树木,建设绿化隔离带,因为“城市风”会把郊区的污染物带回市区。
山区白天与夜晚的风向会发生变化,白天山顶受到太阳的强烈照射,迅速升温,形成低压区,而山谷因山峰和树木的阻挡,升温较慢,形成较冷的高压区,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叫谷风;夜晚,山顶迅速冷却降温,形成高气压区,而山谷因地势低,加上人类活动和水体的影响,降温慢,比较温暖,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压区,凉凉的风便从山顶吹向山谷,成为山风。 山谷风 是山区特有的热力环流现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之所以多夜雨,就是因为山区地形条件下这种独特的热力环流形式造成的,夜晚山谷温暖,气流上升,越往上气温越低,空气中的水汽便凝结成云雨降落下来。
在沿海地区,白天和夜晚的风向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水体的比热容(吸热或散热的能力)比陆地大,吸收同样的太阳辐射热量,水体升高的温度较少,所以,白天陆地比海洋升温快,陆地上气流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区,同一海拔高度的海洋上则形成高压区,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叫作海风;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陆地上形成高压区,海洋上形成低压区,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叫作陆风。 海陆风 也是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
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的 季风 现象,是一种更大时空尺度的热力环流。夏季,大陆比海洋温度高,形成低气压中心,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大陆比海洋气温低,形成高压中心,强劲的风从大陆吹向海洋。中国位于面积最大的亚欧大陆上,面向面积最大的太平洋,受海洋和陆地的季节性温度变化影响很大,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世界上很多不同尺度的事物,却拥有惊人相似的运转原理。这些规律性的知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强有力工具。明白了热力环流原理,就可以解释热气球的运行,孔明灯的放飞,暖气片为什么装在地面,制冷的空调为何装在高处,甚至气候成因等一系列现象。
地球表面71%被海水覆盖,大大小小的陆地分散于海洋中,被海水包围着,海洋与陆地的交界线就是海岸线。亿万年来,海洋中的水一刻不停地拍打、冲刷着海岸地带,在海浪、潮汐和海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海岸地貌和多样的海滩类型。
关于海岸类型的划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和完整的分类系统。根据形成海岸的物质特征,可以将海岸大致划分为 基岩海岸 和 非基岩海岸 。
基岩海岸 是由整块岩石组成的陡峭斜坡,奔涌而来的波浪会不断侵蚀斜坡底部的岩石,形成海蚀穴,海蚀穴扩大变成海蚀洞,向海中延伸的岩石两侧的海蚀洞受海浪侵蚀相通,形成海蚀拱桥。海蚀拱桥上部岩石因失去支撑而部分崩塌,形成陡峭的海蚀崖和与海岸分离的海蚀柱。海蚀崖不断崩塌后退,致使海岸基岩的高度下降到海平面附近,形成开阔平坦的海蚀平台。如果组成海岸的岩石是容易被水溶解的沉积岩类,比如石灰岩,海水也会对它产生溶蚀作用。形成类似于溶洞、石林等的海岸景观,也叫海岸喀斯特地貌。海水的侵蚀或溶蚀能力与全球气候变化、冰川扩大与消融,引起的海平面升降密切相关。比如,现阶段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量增大,海平面逐渐上升,陆地面积缩小,海洋面积扩大,这是个“海进”的过程,海浪对海岸的侵蚀能力也随之增强。
在坡度和缓的 非基岩海岸 地区,波浪在向岸边流动的过程中,速度逐渐变慢,水中携带的碎屑物质便会在岸边或者近岸的海水中沉积下来,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如沙滩、沿岸沙堤、离岸沙坝、向海延伸的沙嘴,或者连接大陆与海中小岛的连岛沙坝等。非基岩海滩的类型也多种多样,主要包括 砾石海滩、沙质海滩、淤泥质海滩 。砾石海滩的石头形状各异,圆盘状的、球形的、杆状的,但相似的是都没有棱角,圆润的外形就是流水长期冲刷的证据。沙质海滩是人们最喜欢的海滩类型,尤其是沙质细腻柔软的白沙滩,最适合发展旅游业。漫步在白沙滩上,吹着海风,听着大海的涛声,或者随手捡起被冲到沙滩上的漂亮贝壳,蹲下来欣赏潮水退去后的寄居蟹们慌乱地往沙子深处钻......真是无比的享受。淤泥质海滩主要分布在江河入海口或者冲积平原沿岸,河流从陆地带来大量细颗粒的碎屑物质,在海边沉积下来形成泥滩。淤泥质海滩的波浪受到底部淤泥的影响而作用减弱,潮汐成为塑造泥滩环境的主要力量,潮汐的进退在滩涂上冲刷出许多潮道,每当退潮之后,潮道里满是小鱼小虾,淤泥里还生活着品种繁多的贝类,因此淤泥质海滩适合发展海产养殖业。此外,泥滩还是晒盐的理想场所,中国的许多盐场如海盐年产量最大的长芦盐场就建在淤泥质海滩上。
除了以上介绍的海岸之外,还有一种生物作用形成的海岸,主要包括 珊瑚礁海岸 和 红树林海岸 。
珊瑚是一种生活在海水中的腔肠动物,最适合生长在阳光充足、气候温暖的浅海,珊瑚虫对温度特别敏感,水温超过35℃,珊瑚虫就会大量死亡。珊瑚虫的分泌物及其遗体堆积起来形成五光十色的珊瑚礁,珊瑚礁生态系统对保护海岸、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珊瑚礁不断生长露出水面形成珊瑚岸礁(与海岸相接)、堡礁(与海岸分离,礁体不连续)、环礁(呈环状围绕着海中岛屿),甚至能够形成岛屿,比如水清沙白、椰林树影的马尔代夫,就属于珊瑚群岛。
红树林海岸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红树林是一种耐盐木本植物,可长到30米高。与珊瑚类似,红树林对生长环境要求颇高,浅水、温暖(年平均气温25-28℃)、质软疏松的泥沙质海底,并且海水没有强烈的波浪作用。红树是芽生植物,果实成熟后,在母树上直接发芽,幼苗落到淤泥中很快生根发芽,有的幼苗可以随水缓慢漂流到很远的地方,遇到适宜的生长条件再落地生根。红树林根系发达,垂下的无数气根直接扎入底部淤泥中,气根与树干组成茂密的海边丛林,自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保护海岸不被海水侵蚀。红树林不断向海洋生长,会加速泥沙的淤积,日积月累,红树林后方淤积的海滩再也不能被潮水淹没,慢慢变干,红树林因为缺水死亡,海滩便演化成滨海平原的一部分。
岩滩、砾滩、沙滩、泥滩,加上生物质的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海岸,共同组成了复杂多样、风景秀丽的绵长海岸,成为人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休闲好去处。
关于“地理科普:带你认识我们的家园-行星地球 25.放飞热气球”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又荷]投稿,不代表奇思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7416.cn/shkx/202501-5683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奇思号的签约作者“又荷”!
希望本篇文章《地理科普:带你认识我们的家园-行星地球 25.放飞热气球》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奇思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地理科普:带你认识我们的家园-行星地球 25.放飞热气球”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地理科普:带你认识我们的家园-行星地球 25.放飞热气球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