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怎样写好科技新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怎样写好科技新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科技新闻报道的内容,包括概念、原理,以及程度表述、意义评价等都应该准确无误,与事实相符。尤其是对某些科技成果作用和意义的评价,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随意拔高。
熟练掌握外语。要想准确及时地报道国外最新的科技进展,外语是编译人员必不可缺的工具,而且必须熟练,否则很容易产生各种错误,甚至是与所报道的科学事实背道而驰。
试举一例,国内某媒体在报道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人眼进化起源研究的成就时,在标题中就直接称“达尔文进化论遭强力挑战”。不相信进化论的人,通常以眼睛为攻击目标,因为达尔文本人也曾说过,人眼这样一种“极其完美和复杂的器官”,通过随机突变和自然选择而来,看起来是“荒唐的”,除非能找到证据,“完美而复杂”的眼睛,是由简单而不完美的眼睛渐变过来的。
这篇报道编译自该实验室的英文新闻稿,但原文的结论正好与中文报道相反。该实验室的科学家宣称的是,他们对人眼的研究,阐明了人眼的进化起源,从而解决了对达尔文理论的这个挑战。
分析其原因,很可能是编译者没看懂原文,把“解决了对达尔文的重大挑战”(tackledDarwin'smajorchallenge)理解成了意思相反的“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提出了有力挑战”。
具有科学精神。科技新闻负有传播科学精神的责任,这就要求新闻的采编人员首先要有科学精神。类似上例“挑战达尔文”的报道,曾屡屡见诸国内报端,其深层原因是科学精神不够强。
具备科学素养。要准确地报道国外的最新科技消息,采编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
科技新闻的专业性很强,如果对科学基础知识和概念都所知不多,就会很难了解所报道的内容,其准确性也要大打折扣。
科学素养的另一方面表现在专业的辨别能力,识别各种伪科学甚至反科学的说法。仍以上文报道为例,该文第一句就这样写道:“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机会反驳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进化论。”这句是英文原稿所没有的,应该是编译过程中所加。而在科学界,虽然也有一些生物学家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些细节有异议,但他们只不过想进一步修正它。真正一直想反驳推倒进化论的,是宗教界。
目前国内科技新闻编译水平良莠不齐,加之这种辨别能力对科学素养的要求比较高,就很容易为了“吸引眼球”,偏离了科技报道的本意,甚至无意之中为反科学论调提供了帮助。贴近性
科技新闻报道涉及各个科学领域,专业性很强。如果只是堆砌术语,自然可以保证报道的准确性。但新闻的另一本意是传播,枯燥乏味的行文会使科技新闻的传播价值和传播效果都大打折扣。所以科技新闻的贴近性也同等重要,要深入浅出地报道科技新闻。
做好家庭作业。要“浅出”,首先须“深入”。要想编译好科技新闻,“家庭作业”必不可少。
一种“作业”是日常性的。科技研究的领域非常多,科技新闻工作者都应该多多涉猎,平时多看科普书籍。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应该超过普通人。在报道某一题材前,最好能事先做好准备,多读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另一种“作业”是突击性的。科技新闻工作者毕竟不是科学家,很多时候面对新成果和新理论,自己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突击学习相关知识。很难想像,自己都是云里雾里的东西,能向别人解释清楚。对题材本身有了充分了解,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它,才能生动地表达它,表现形式的选择也就多了起来。
视角要生活化。科技新闻的内容是专业性的,但读者是非专业的,这就要求我们把切入点降到一个较低的程度,来进行专业性的报道。
其实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科技已经无所不在。我们只要尽量从具体生活出发,就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超级纺织品无所不能》一文,介绍的大部分是新型材料,日常生活中现在还没应用。但是,这些新型材料,有一点和我们所穿的衣服一样,都算是纺织品。所以由衣服和家纺引出这些新材料,报道与读者的距离就一下子缩小了。
善于利用细节。科技新闻要写得生动,要善于利用细节,对报道的内容进行形象化的表述。
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曾说过:“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枯燥的叙述。”其实在科学研究中,除了枯燥的符号、原理、数字等,也有相当多生动的事例。
曾报道过多汗症的新疗法。文章列举了多位多汗症患者各自的苦恼:年轻妈妈因为手上出汗太多,常常脱手将孩子摔到地上;警察因为多汗症,很难抓稳自己的枪;秘书的电脑键盘被汗浸透……对于新疗法,则举了两名加拿大少女为例。有了这些具体的例子,全文读起来就不枯燥了。
总之,在把握好正确性的基础上,把科技新闻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诠释出最新的科学知识,才能做到传播科技事实与传播科学精神并举,让读者意识到科技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NASA发现超级地球,但为什么很多网友表示不相信?
科技新闻具有以下特点:
1.新闻性,是指科技新闻内容要新,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新闻性是科技新闻区别于其他科技文体的主要特点。
2.科学性,是指科技新闻中报道、传播科学内容,且是真实的,表述准确,有科学根据。同时在报道、传播科学事实时,要注意向广大读者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性是科技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文体。
3.通俗性,是指科技新闻写作时,应用一定的科普写作技巧,语言要形象生动,巧用比喻和解释,还可以插入一些背景材料,便于广大读者接受和理解 科技新闻的主要作用是及时传播科技消息,促进科学技术交流;同时,通过科技新闻报道,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政策,宣传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此外,还通过科技新闻可以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我认为不相信的主要原因是这种消息出现的次数很多,并且后续没什么大的进展,以及超级地球这种事情离我们比较遥远,无法引起每一个人的探索。
其实稍微关注一点新闻的人回忆一下就能发现,类似于“超级地球”的新闻出现过很多次了,可能在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人们都会惊叹、好奇、震惊,但是这种消息的轨迹总是虎头蛇尾。
报道出来的时候惊天动地、震惊四方,但之后就没有后续消息了,也再也没有出现过具有实用性的信息发布,虽然我们知道这种科学研究很难,进展的慢。但这种事情搞多了也就类似“狼来了”的故事,渐渐地人们就会对此失去好奇,不再相信了。
再有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超级地球”这种事情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太过遥远,大家每天连自己的学习工作、柴米油盐都忙活不明白,也就不会有很多闲心来管是不是真的有一个同样适宜人类生存的星球存在。
我感觉现在许多人对待超级地球的新闻的态度跟对待世界末日新闻的态度是一样的:我知道它可能真的存在,但它离我很远,我这一辈子也不会跟它扯上实质上的关系”。因为秉持这种态度,很多网友不相信NASA发现超级地球也很正常,其实与其说是不相信,不如说是不是真的关心。
本来相对于离我们普通人近许多的娱乐新闻、社会新闻来说,科普新闻就算是一个很“小众”的东西了,可能只有平时一直都关注科学、科普的人才会有比较大的反应。
关于“怎样写好科技新闻”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钭玉轩]投稿,不代表奇思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7416.cn/shkx/202501-5082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奇思号的签约作者“钭玉轩”!
希望本篇文章《怎样写好科技新闻》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奇思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怎样写好科技新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怎样写好科技新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科技新闻报道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