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四年级数学重要基础知识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四年级数学重要基础知识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失败乃成功之母,重复是学习之母。学习,需要不断的重复重复,重复学过的知识,加深印象,其实任何科目的 学习 方法 都是不断重复学习。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四年级数学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①四边形分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②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③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生活中的梯形:梯子、堤坝的横截面等
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四边形;都有平行的对边
不同点: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梯形有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且平行的这组对边不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
生活中平行四边形不稳定的应用:校园电动推拉门,商店面铺推拉门等
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部分名称及高的画法
①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条边命名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②梯形中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较短的边叫做梯形的上底,较长的边叫做梯形的下底,不平行的那组对边,分别叫做梯形的腰。
③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
④直角梯形:当一条腰与上底、下底垂直时,这个梯形叫直角梯形。
⑤画高时注意:所画的高要用虚线表示;一定要画垂足符号。
四年级上册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先用一个因数的个位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再用这个因数的十位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乘到哪一位,积的个位就与哪一位对齐,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再把两次相乘的积加起来。末尾有0时,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并将它们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上没有参加运算的几个0。中间有0时,这个0要参加运算。
2、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3、因数是两、三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先把两个因数的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把这两个近似数相乘。
补充知识点
1、估算方法: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估算是往大估还是往小估?也就是估算的方法问题;
2、利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注意,第二步的乘积末尾写在十位上。
3、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中间有0也要和因数分别相乘;末尾有0的,要将两个因数0前面数的末位对齐,用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之后在落0,有几个0落几个0。
实际生活中的估算: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估算是往大估还是往小估?)
a、350名同学要外出参观,有7辆车,每辆车有56个座位,估一估要几辆车?
b、桥在重量3吨,货物共6箱,每箱重285千克,车重986千克,这辆车能过去吗?
知识点
估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要将因数估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估算时注意,要符合实际,接近精确值。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知识点
1.直线、射线、角
直线: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线,直线无端点。
射线:能像一个方向延伸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
线段:不能延伸的线,线段有两个端点。
角:
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2.直线、射线与线段的联系和区别
1)直线和射线都可以无限延伸,因此无法量出长短。
2)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3)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四年级数学重要基础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四年级上册数学基础知识点
★ 小学四年级数学基础知识点
★ 四年级数学课文基础知识点
★ 小学四年级数学基本知识点
★ 四年级数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 四年级数学基础复习知识点
★ 四年级数学基础知识点
★ 四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
★ 小学四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
当前小学数学编排顺序和过去最大的不同,我以为是几何不再是从平面到立体,而是从生活到立体,再到平面几何的新顺序。
也就是说,正方体在正方形之前被认识,圆球体在圆形之前被认识……立方体是存在于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是在此基础上被认识的。
但在“角”这个知识点上,又有所不同:在生活世界中实体的各种角,有平面几何中的角,但没有立体的角——圆锥是最接近立体意义上的角的,但它恰恰和角的定义相冲突,不属于数学意义上的角。
我们在二年级设定的角的认识,主要是这几点:观察生活和文化中的角,触摸到一个角现象;把角数学化,从而得到平面几何意义上的角;理解生活中角的大小和数学中角的大小的不同意义;延伸到对最小的角和最大的角的想象。
二年级的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在生活中发现如下真实的角:牛角、羊角、桌子角、墙角、电视角、门角、菱角……
他们还在词语中还发现一些含“角”的词语,诸如:触角、号角、口角、嘴角、主角、配角、死角、元角分、独角兽、独角戏……
角的汉字,取象于牛角——这显然是当时最常见也最特征鲜明的角。由动物的特殊器官角,到一般事物、器物像角一样的部位,这就是角概念的一次泛化。这时候,角的意义是语文上的,不是数学上的。
面对形形色色的可见的角,我们该如何用数学的方式来表达呢?正是这第一次表达,使得圆锥体离开了角的定义,在平面化的过程中,甚至最后连牛角,也不再属于数学的角了。
这次数学化的过程,是直接在平面上表达“角”——如果经由立体这一层,或许就会有不同于现在的定义。
在纸面(也就是平面几何世界)上画一个角,显然具备三个要素:两条边,相交于一点,并从这一点出发,形成一个或大或小的角度。一直要到四年级,教材才精确地把这一点叫做顶点,把那两条边称作角的两条边——而且强调这两条边是射线,而不是直线或线段。在二年级,教材只是强调平直的线,实际上,学生往往下意识地理解为线段。这种下意识的理解,其实是对角的本质的误解。也就是说,学生并没有真正把“角”数学化,而依然从生活的角度在理解角。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预习中让学生画出大角和小角,学生用大的方桌表示大角,小的方桌表示小角。而且这一点,仅仅二年级的教材既不纠正,也难以纠正。我们知道,在大牛角、小牛角等生活的角认识上,学生这样理解是并无问题的。但是进入数学之后,角意味着什么?此时角不是一个客观实体,它也不是封闭的,在一定意义上,你并不能指出一个角究竟指的是什么。
所以大角和小角的讨论,事实上是很容易陷入混乱的。这时候一方面要强调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中的角的不同,另一方面,需要用变化来提示不变的东西:数学中角概念的本质。
把角的一边延伸,两边延伸,问角有没有变化,这是一种办法。学生显然会认为角产生了变化,那么这时候就要追问,角的一条边或者两条边延长了,但这里有什么没有产生变化?
学生显然能够发现角的开合度没有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用开合度的变化,才认识角。任何两根木棒一端固定起来,就成了类似圆规的东西。如果把一条边固定起来(比如放在桌上),另一条边扩展开去,让学生注意角的变化,这时候学生就得到了角大小的直观。学生必然会赞同:这是角大小的变化,而刚才只是角边长短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可以明确:角的两条边是可以往点的另一边延长的,但它们的延长并不改变角的大小。角的大小,就是这两条边组成的开合度。
后面,除了寻找平面几何图形和立体几何图形中的各种角,还可以教学的,就是几种最常见的角:直角、锐角、钝角。
这时候,不能引进度数的概念,而要继续依赖于直观,把角定义为有一定角度的图形。也就是说,两条边相对往两边延伸时,就成了一条直的线,这时候,它就丧失了角这个概念开始时的意义。但在数学上,我们或者选择把它理解为最大的角,或者把它理解为一个非角的极限,也就是说,无限小于它的那个角,就是最大的角。同理,两条边还在一起时,我们既可以理解为最小的角,也可以理解为认识最小角的一个极限。当然在后面的数学中,学生会扩展自己的认识,把这些都纳入角的认识中,但在此时,过早的纳入将瓦解角的直观性,并不总是有利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把方方正正的角叫直角,大于直角的叫钝角,小于直角的叫锐角。
在非常的情况下,如果这时候出现平角或者零角,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显然它们是此时扩展的极限,本身只是界线,不是理解与把握的范围。
到了四年级与角再度相逢时,情况就很不相同了。在教材中,角之前,把线从线段扩充到射线和直线,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义了角——也就是不再是两条线段,而是两条射线组成了角,角边长的延伸,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然后教材就安排了角大小的比较,为了更精确地表述大小,教材就直接引入了圆和360°。然后直接引进了量角器,以及量角器的使用。
这样的安排在知识的掌握上是没有问题的,但在知识的理解上,却显得突兀:为什么不是100而是360?为什么是圆而不是正方形?再进一步讲,这时候的圆是完全脱离了它的母体“各种几何图形”的,角在几何图形中会有怎样的呈现?符合怎样的规律?这固然是安排到更高年级教授的知识,但让角脱离了这个背景进行单独传授,对于角的理解和认识是并不恰当的。
我们在前一节课后,让学生试着用不的方式命名图形中的角,以及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譬如上面左边的图形里,∠1+∠2 = ∠3,而必然∠3? >? ∠1,因为整体大于局部。在右边的图形中,可以称∠B和∠D,但不能称∠A =? ∠C,因为以A和C为顶点的,都有三个角。哪三个角?这就带来了角的更精确的命名,这是以后的知识,但这里闪现一下,看学生能不能精确命名,还是有挑战的意义的。事实上,有学生精确地表达出了∠BAC? =? ∠ACD。甚至有一个学生说180°-∠ACD-∠CAD=∠D。当然,老师这时候不得不暂时装糊涂:180°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说180°是平角。老师只能继续装糊涂:平角又是啥意思?180°从哪里来?你不能把书上的知识抄来,你得自己把知识的来由弄明白。
而在这节课前,还埋下的本堂课最后将要向后延伸的一个知识点。设计的题目是这样的:“你能画一个三个角加起来尽可能大的三角形吗?试试,或者说说。”
大部分学生努力尝试着,而少数古怪精灵的学生或者已经提前学习的学生马上表示:不可能,因为三个角加起来一样大。甚至有学生说,都是360°。
到底人们是如何表示和计量角的大小的?这就直接奔向了四年级角知识的关键:角的度量。
我们从直角三角形上的直角开始,发现两个直角三角形拼起来,就成了一个长方形,把四个直角组合在一起,就正好把空间填满,形成了一个最大的角。最大的角由四个直角构成。那么我们用什么样的工具来辅助度量角的大小呢。通过回顾角的性质,我们知道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只与两条边的开合度有关,而在生活中,我们已经有了一种与它非常相似的工具在应用,这就是钟表。钟表的三根针,始终在扮演着几个角的开合度大小,从最小,到最大——也就是整个圆的开合度。
那么钟表又采取了怎样的数值或者说计值方式呢?通过非常简单地回顾钟表是人类对时间的直观把握,因为一年有十二个月,所以12就成了时间计量中必须被整除的一个数,而一年约有365天,能被12整除的,是360,整除的结果是30,恰好接近一个月的天数。但是30不能被12整除,只有它的倍数60才能被12整除,所以时间最常见的计数就是60进位。这就是钟表的奥秘,而圆只是把这种思维方式,直接运用在自身身上。于是人们规定一个圆为360°,也就是把圆360等分,第一份为1°。
原来如此。
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忙着先去测量,在测量之前,我们先利用概念,来扩充一下角的概念。
这时候,平角已经不再是最大的角,最大的角是圆角。角也不再是有突出的图形,而是一个纯粹的数学规定。在这一规定中,它可以是0°,可以是360°,当然更可以是180°,而直角理所当然的是90°。锐角和钝角,也都用数学的方式,作了大小的规定。从原来小于直角的角叫锐角,变成现在的0°<锐角<90°。
角的实际度量是一个操作问题,在示范和实战的过程中,都并不难掌握。
在基本了解角的度量方法后,我们把熟练掌握放在了后面将不断接触的练习中,而把最初没有解决的预习题,又提了上来:“你能画一个三个角加起来尽可能大的三角形吗?试试,或者说说。”
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于不能,那么就请学生告诉同学为何不能。
一个学生说,你们把画的三角形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就是一个平角,所以是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都是180°。
另一个学生说,我用量角器把画出来的三个角都测量了,加起来正好是180°。
老师说,都很聪明,但方法不够数学。因为测量可能不准确,拼起来也可能和平角不完全一样呢。怎样用数学的办法来证明?
学生思考。下课了。老师在三角形的顶上,画了一条辅助线:这里有一个平角,它肯定是180°。但它和三角形的三个角,又有什么关系呢?
下课了。
关于“四年级数学重要基础知识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才雨泽]投稿,不代表奇思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7416.cn/shkx/202412-361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奇思号的签约作者“才雨泽”!
希望本篇文章《四年级数学重要基础知识点》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奇思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四年级数学重要基础知识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四年级数学重要基础知识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